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3章 显摆!!!
第(2/3)页
流。
人可以随便聊,但鸟笼却挂得井井有条,决不越雷池一步。
这遛鸟的讲究也十分多,什么“文遛红子,武遛画眉”,“画眉满街走,百灵不离手”。
遛红子就得一步三晃,慢条斯理的;遛画眉可就得昂首挺胸,甩开膀子,鸟笼晃得像钟摆。
刘之野记得小时候他妹妹刘之若也养过一只鸟,那鸟可没那么珍贵,没笼子又不遛。
那会儿他家还不在南锣鼓巷,夏日的一天,刘之野上房掏鸟窝,给妹妹掏了一窝麻雀。
麻雀很小,还没长毛,拿到手里软软的、肉乎乎的。
他爹刘竟斋还找来一个纸盒,铺了点棉花就是它的窝了。
每天刘之若吃什么饭,就用手给它搓成像虫子大小的卷喂它。
后来不知何因死了三个,刘之若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有一个养到快会飞时,刘竟斋将它放到很远,用食引它,它就会扑楞着翅膀蹦过来吃。
再后来喂食时,刘竟斋就把它扔到房上或树上,一叫它就回来,让刘之野兄弟三个开心得不得了。
小鸟翅膀长硬了,一天清晨起床,刘之野开门把它扔到院内的枣树上,一眨眼小鸟飞走了。
刘之若急得直哭。
傍晚一家人在院子里吃饭,突然头顶麻雀在叫。
麻雀长得都一样,刘竟斋试着伸手一叫,小鸟直接飞到他手里,这下全家人乐坏了,才相信麻雀也通人性。
再后来,每天清晨它都飞出去玩,晚上飞回家吃食睡觉。
这样有半年时间,给家中添了不少乐趣。
终于有一天它飞走再没回来,刘之若每天傍晚仰着头围着枣树找,噘着嘴“啾啾”地叫,嘴都叫疼了,也没见到它。
刘竟斋说它可能生小鸟去了,刘之若更担心的是别让猫给吃了。
转眼间,近四十年已逝,兄弟姊妹们每次相聚,总会忆起儿时岁月。
那时,他们一无所有,唯有全家的欢声笑语。
正月十五,老刘家总算迎来全家团圆。
刘之野从基层归来,刘之若和丈夫黎胜利也带着一双儿女回了娘家。
“小姑!”刘淑贤瞧见两年未见的小姑刘之若,眼眶泛红,泪水几欲夺眶而出。
“眼瞅着都要嫁人的大姑娘了,咋还哭鼻子呢?”刘之若虽说得轻松,可她离家两年多未归京,心中对家人的思念也是极为深切的。
“人家,这不两年多没您了吗?您还好意思说我……”
“好好好,小姑我错了,瞧,这是给你带的当地特产……”黎胜利在某地稳坐一方后,刘之若的工作也跟着有所调动。
刘之野瞧着这一幕,朝黎胜利翻了个白眼,“还愣着干嘛,过来坐!”
“哎!”身为某地一把手的黎胜利,面对大舅哥心里还是有些发怵。
“哥,您想喝啥茶?”
刘之野大大咧咧地坐在那儿,努了努嘴,“喝那包,你小子今天有口福了,这是大红袍,省着点,我这儿也没多少……”
黎胜利眼睛一亮,“哥,难不成这是那母树上的?”
刘之野点点头,有些心疼地道:“你以为呢?哎,我说你小子行了行了啊,你道是给我留点儿,别一下子给造了。”
“得嘞!”
刘之野瞥了眼小舅子黎胜利,问道:“到了地方上工作,感觉如何?有啥难处不?”他着实挺关心这个小舅子,四十来岁的年纪,未来可期。
黎胜利递给大舅哥一支烟,接着说道:“如今算是捋顺了,我们地区可是老工业城市,这几年的变天很大……”
刘之野点点头,改开的威力逐渐影响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远的不说,就说说这老燕京城。
虽然这年头的燕京城还是在二环以里,还没有三环路、四环路,大多数人生活在四合院、胡同里。
胡同的存在成为老燕京生活的象征,东四一条到东四十三条,13条胡同分布在东城。
的社会风气明显是不一样了。
孩子们也要比以往幸福的多,家门口就有轨电车、公交车,放了学就必冲小卖部。
大大泡泡糖、小袋干脆面、还有每个学期前都会去天意市场、红桥市场去购买书皮、文具!
“二八大铁驴”、鸟笼子、小马扎,贴满居委会通知书、警示语、宣传标语和小广告的砖墙,这就是80年代老燕京的市井生活。
录像厅、劝业场、钟表行、信托商行、美发行、和平戏院,还有无处不在的街头海报.
街道的路边,到处是练摊的。
不远处有一个卖衣服的摊位,在摊位的上方竖立着两个巨幅的宣传牌,
上面的内容为电影《家庭琐事录》和电影《黄土地》的宣传海报。
街边,还有一名小青年正蹲在卖杂志的摊位无聊的等待着买卖上门。
在他的摊位后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杂志和小说。
更多的是小吃卖饮料的。
简陋的木头摊位上,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瓶装饮料。
小牌子上写着价格:汽水0.25元一瓶,可乐0.35元,一袋切好的苹果也只要1块钱。
其中最让人欢迎的是老牌子“北冰洋”汽水。
透明的玻璃瓶,泛黄的瓶盖。
第一口咂下去满嘴的甜味儿,这就成为一代人集体的回忆印记。
这样的练摊,马路牙子边上随处可见。
头几年,街边胡同口,有的是游手好闲的小青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您觉得《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26897/2689766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