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23章 传帮带!!!
第(3/3)页
爱国还要与战友们经常熬夜到深夜,讨论白天学到的知识,互相分享经验。
虽然很辛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因为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
培训结束后,李爱国乘坐绿皮火车出发了。
火车缓缓驶出燕京站时,他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城市景象渐渐远去,李爱国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份任务,更是一份责任。
整整一夜的行程,李爱国几乎没有合眼,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思考着即将开始的接兵工作。
火车上的时光仿佛被无限拉长。
李爱国坐在硬座车厢里,周围是形形色色的乘客。
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拖着大包小包;有背着书包的大学生,正低头翻看着厚厚的教科书;还有带着孩子回老家的年轻夫妇,孩子的笑声不时在车厢里回荡。
李爱国静静地观察着这些陌生人,思绪却飘到了即将见到的那些年轻人身上。
他们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军旅生涯又有什么期待?
第二天清晨,我们到达了辽东安山。
初冬的安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这是这座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城市特有的气息。
站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李爱国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
远处,巍峨的安钢厂房轮廓若隐若现,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力量和活力。
清晨的安山街头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街边的早点摊飘来阵阵香气,让经过一夜火车旅程的李爱国他们不禁咽了咽口水。
路上的行人大多裹着厚厚的棉袄,步履匆匆。
偶尔会有几辆自行车从身边飞驰而过,车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和馒头,想必是赶着去开张的小商贩。
这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让李爱国对这座陌生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李爱国他们这个接兵团的接兵范围是安山市及下辖郊县。
接兵团主要由连长、指导员、司务长、排长、军医等组成,接兵数量基本上都在数十上百人。
李爱国所在的连队需要接收15名新兵,因此只派了他一个人前来。
接兵团考虑到他们几个接兵人数较少的单位,将李爱国和另外两个接兵少的连队,一起安排到了靠近安山市区的一个小乡镇。
前往沙河乡的路上,李爱国他们乘坐的是一辆破旧的客车。
车子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公路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变成了广袤的田野。
秋收后的田地一片金黄,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地里忙碌的身影。
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沙河乡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里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乡政府也相对富裕。
到达后,乡武装部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李爱国一行三人,将他们这些接兵人员安排在乡卫生院住宿,在乡政府食堂就餐。
李爱国他们每天的伙食费只需要交0.4元,乡里再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元的餐补,这已经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了。
乡政府食堂的伙食质量远超李爱国的预期。
炊事员每天都会到乡属畜牧场和鱼塘采购新鲜的鸡鸭鱼肉,烹饪出来的饭菜香气四溢、味美可口。
有时,李爱国还能吃到当地特色的酱骨头、锅包肉等东北名菜,这些在部队里很少能尝到的美味,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炊事员特意为他们做了一道东北特色菜——地三鲜。
金黄的土豆、翠绿的青椒、紫红的茄子,色彩搭配十分诱人。
菜一端上来,香味就扑鼻而来。
李爱国们三个人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很快就将一大盘菜一扫而空。
晚上,乡里还会安排李爱国们看电影或者电视。
电视里热播的正是刚上映的《大侠霍元甲》。
李爱国三个人常常围坐在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跟着剧情一起喜怒哀乐。
沙河乡的乡武装部共有三位工作人员。
部长姓金,是个身材高大、性格豪爽的中年人。
金部长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说话声音洪亮,走路虎虎生风。
他对李爱国他们照顾有加,经常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不要累着。
胡干事因为有当兵的经历,和李爱国特别投缘。
闲暇时,李爱国与他常常交流部队的趣事。
曹干事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在李爱国走访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接兵工作正式开始后,李爱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各村走访。
每天清晨,他们都会跟随乡武装部的同志,驱车前往各个村庄。
沿途的景色让李爱国印象深刻:广袤的田野上,玉米秸秆堆成的金字塔状的垛铺满视野,偶尔会看到几只野兔从田埂上飞快地窜过。
走访过程中,李爱国需要与每一位适龄青年及其家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李爱国会仔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身体状况等,同时也会介绍部队的情况和服役的好处。
有些家庭对孩子参军持支持态度,有些则显得犹豫不决。
面对不同的情况,李爱国需要耐心解释,有时甚至需要多次登门拜访。
这个过程让李爱国深刻体会到,接兵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宝贵机会。
(本章完)
如果您觉得《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26897/2689766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