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防震棚(修改)_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7章 防震棚(修改)

第(3/3)页

邻居们都是用床单、雨布自制的防震棚,样子千奇百怪,花花绿绿,空场很快被防震棚占据了,一家人吃住在里面,整个空场一片狼藉。

    刘光福这些日子,他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厂里拉木材,就是到街道办拉材料。水曲柳木,菲律宾柞木,红松木和桦木应有尽有。

    厂里的师傅也给他筹措一批包装箱的板材。

    刘光福从后勤处里借辆三轮车沿,载着板材一路从红星厂骑向学校里的“家”。

    到了学校发现,学校东门路边,摆起家具店露天市场。人们围着几个压光贴皮的聚合板棕色柜子议论着。

    这年月,聚合板家具还是新鲜东西,带穿衣镜的衣柜更是稀罕物。

    比大衣柜矮一头的中衣柜,也比刘海中家里用文件柜改装的衣柜强出许多。

    刘光福毫不犹豫地定下一件,32元。

    正在抗震棚子准备晚饭的二大妈,听说刘光福给定了件中衣柜,高兴极了。

    她立即坐上三轮车和刘光福赶到学校东门,直接把柜子运回地震棚的家中。

    一路上,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不停地感慨:“闹地震,人心惶惶。你们怎么还往家买这么贵的家具?”

    二大妈得意地回答:“不是闹地震,到哪去买这么好的衣柜?”

    买回衣柜不久,刘光福又从东华门家具店拉回一套简易沙发:水曲柳木扶手,蛇形簧软座垫,软靠背,咖啡色粗条绒外饰布。

    这套沙发120元,在这时算得上天文数字。

    沙发更是洋玩意,在街坊邻居们中引起不小的骚动。

    好几位老邻居特意过来围观,为的是欣赏这对沙发。

    地震棚里的生活,有苦也有乐!

    当大雨倾盆时,往往在一块塑料布下,躲着几个家庭。

    上千人在学校防震棚里生活的两个多月,这里的卫生一直很干净,秩序井然,没发生一起火灾和安全事故。

    闫埠贵作为经历者,见证了平日松松垮垮的南锣鼓巷居民,在灾难面前是何等的团结和镇定。

    京城的秋风也一天比一天寒冷。

    虽然单位里传达的“上级指示”仍是“今冬明春有余震可能”,但是学校操场上的“抗震棚”还是陆续拆光了。

    塑料布的棚子抵不过秋夜的寒气,也许等不到那个虚无缥缈的余震到来,大人孩子们都受不了冻,于是陆陆续续地搬回家去住。

    大家伙虽说是住在家里,但这心里仍然是七上八下的。

    这会儿,社会上开始流行起了“土地震仪”来。

    其实就是倒立的酒瓶,以为地震发生时酒瓶比人的反应敏捷,人睡着后听见酒瓶倒的声音就可以醒来逃命。

    一时间,酒瓶竟然成了紧俏品。

    但也因此闹出不少误会,有一天许大茂将酒瓶竖在窗台上,结果酒瓶被风吹倒了,碎裂声传到满院,以为是地震来了,大家慌忙跑出去一看,竟是虚惊一场。

    临近国庆节前,城里的大部分居民们遵循安排,回到了胡同里熟悉的家。

    这场地震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每个家庭都有了一批单位里给发的抗震木材。

    从学校回到家后,95号院为了继续防震,街坊邻居们就在屋檐下,在院里,甚至在胡同口搭起了抗震棚。

    有一百多年的老北城胡同布局,几百年的四合院结构,统统在这个秋天被改变了格局。

    傻柱就用刘之野给他的两块搭盖卡车用的军用苫布,搭成了大棚子,里面安装了电灯,还搬进来了电视机,还可以在床上打麻将、扑克……

    这段时间,他家的防震朋成了95号院里最热闹的所在,每天晚上都要闹腾到很晚。

    “全家人住在这个大棚子下,不像在抗震,倒像在过儿童‘夏令营’”。

    躺在新建的抗震棚里,人们感觉到的不是地震欲来的恐慌,而是新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幸福。

    等几年后大多数年轻人回来后,因为工作暂时没有着落。

    在耐心地等待中,这帮年轻人们就总想干点什么,以便在家庭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们就把自家户外那简易的抗震棚推倒,重新盖成可以住人的小厨房。

    有的人还用家里的抗震木材做家具以改善生活条件。

    或者在别人上班的时候,上街买菜,准备一家的晚饭,长时间下来也居然练就了厨房手艺。

    再过几年后,抗震棚演变出来的新居矗立在四合院里,胡同里,大街旁。

    走进这些大杂院内,一间间用木板、铁皮以及说不上来的各种材料搭起的小棚子,把本就不大的小院挤得满满的,最窄的小道不足两米宽,小道边停着装满货物的三轮,堆着各种杂物,连个让人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远处的角落,还有几处在平房顶上搭起的二层、三层,还有的一栋简易楼顶上居然盖了一排小房子。

    弯腰走进不到1.5米高的小棚子,黑呼呼的,将就着能放下一张小床。

    隔壁的一间小棚子内,就是烧菜做饭的厨房,这个“厨房”太小了,烧菜的人转身时便撞开了小门。

    就是这样的简易房虽然不咋地,后来却成为这些返城年轻人们的婚房,成为合作社的作坊,成为最早的个体经营场所。

    (本章完)
如果您觉得《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26897/26897662/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