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黎阳_晋末长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黎阳

第(2/3)页

至更高,还能减少病虫害损失,在没有农药的时代非常重要。

    当然,这只能在人少地多的时候这么搞,当人口爆炸以后,休耕就不太现实了,无法大面积普及,只能一季季主粮种下去,越种越亏,越亏越种。

    甚至直到民国时期,北方的农田已经非常贫瘠了,小麦亩收也就百余斤的样子,但人们没办法,还是只能种,因为人口已增长到四亿,几乎是古代盛世时期的八到十倍,但耕地面积却没有增长八到十倍,亩收比古代也高得有限——北朝、唐宋时期,北方上田亩收高,下田亩收低,平均下来也是一百斤左右的亩收,和民国时没有太大差距。

    两千年间,农业亩产其实增长极其有限。毕竟物质、能量是守恒的,在没有化肥的时代,无论伱怎么提高农业技术,边际效应只会越来越低。

    “你家一年能收多少粮?”邵勋又问道。

    “两年中,收了百四十斛麦子、六十斛豆。”农户答道。

    “几口人?”

    “大口、小口五人。”

    邵勋点了点头,这个收入够吃了。

    五口之家,一年吃六七十斛粮,可勉强果腹,不会饱。但他们家还养了不少牲畜,有奶吃,这就不至于饿了。

    休耕地种完豆子,保不齐再种点果蔬,几个月就能收。

    门前屋后再种几株果树,就更不缺了。

    这就是地多的好处。

    南北朝时期,一丁授由几十亩比比皆是,授田百亩都不鲜见。

    这样的人地比例,哪怕粗放种植,一亩地只收大几十斤,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

    唐初只有一千多万人,男丁授由百亩。

    唐人诗句中,哪怕是村子里的普通庄户,各种节日也有肉吃,有酒喝。说古代人吃不到肉,并不完全准确,至少在人少地多的时候没问题。

    人少地多的情况下,只要没有战争,没有灾害,老百姓不但能吃饱,还能最多耕种三年就能攒下一年的余粮一一但眼下不可能没有战争,这个对农业生产影响就大了,最严重能让你家里今年少种一半地,因为缺乏了丁男,老弱妇孺种不动。

    把那几位渠师喊过来。"邵勋吩咐道。

    杨勤、刘灵二人争相而出,又互相看了看,都停下了脚步。

    速去。"邵勋催促道。

    两人遂一起去,片刻之后,诸位渠帅被喊了过来。

    “拜见陈公。“他们操着别扭的口音,齐声说道。

    邵勋看了看他们,随手指了一人,问道:“汝何名?”

    “沮渠崇。”

    “匈奴人?”

    “祖上本安定卢水胡,后迁居北地。"

    安定、北地靠在一起,皆雍州属郡。

    “以何为业?”

    “放牧牛羊,也种些地。”

    “如何耕牧?”

    “于田畔起屋,东边种地,西边放牧。隔三年再换过来。”

    邵勋一听,喜上眉梢。

    胡人也懂得轮作休耕,不错,事情好办了。

    “我欲在赵郡为尔等授田,如何?”他问道。

    “有地就行。”

    “但这田却需按金谷园之法来耕作,如何?”

    “遵命。”沮渠崇一口应下了。

    其实他已经与金谷园那帮人有过接触了。

    不就是轮作嘛,搞得谁不懂似的。

    他家的部落在安定、北地生活,早就发现其中奥妙了。

    一块地,连续种个几年,一年比一年收成低,俗谓地“瘦”了。

    这个时候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您觉得《晋末长剑》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34201/34201491/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