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南燕之战_晋末长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裕灭南燕之战

第(3/3)页

这时候表现极其不合格,作为皇帝、统帅,撤退时“单骑出奔”,引发人心动荡。

        这一战结束,南燕基本就剩苟延残喘了。

        慕容超逃回广固后,兵力不足,士气低落,难以守御外城——广固是曹嶷营建的——于是很快被攻克,退守内城苟了几个月,还是没了。

        最后说说本书邵勋和石勒之战。

        其实步兵进攻骑兵优势的一方,核心要点是一样的:保障后勤通畅。

        刘裕三十里筑一城,囤积资粮,就是为了后勤。

        这个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也很关键,可以说保不住后勤线,一切成空。

        主角比刘裕更方便,因为有白沟水系运粮,让骑兵难以抄掠,安全许多。

        但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有时候会有短距离的陆上运输,这个可以攻击。

        船队中途停靠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但就算你抓住这些机会,你还是做不到完全截断这条粮道——注意,是“完全截断”。

        一般而言,大军出动,会随军携带至少一个月所需的粮草,有的甚至囤积足够三个月的粮草后,才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所以,不是你截断粮道后,人家就立即断炊的,但会引得他们军心动荡,并且试图重新打通粮道。

        很显然,石勒没法截断白沟水,那就注定他只能在粮道上制造麻烦,不能产生致命威胁。

        刘裕在获得南燕地里成熟的粮食后,已经不需要粮道了,他甚至派人通知南方停止转运,“就食齐土”。

        主角时空马上八月,粟麦成熟,随意收割,也不存在粮道制约了。

        另外,历史上今年河北粮食匮乏,襄国一升粮值银一两。

        这两年也没有什么灾害,应该就是打仗打多了,消耗大,导致不事生产的城市粮价畸形上涨。

        所以石勒没什么余粮。

        他利速战,不利久持。

        在主角攻克长乐后,石勒返回了邺城,于是派冀保在安阳阻击一下,给他时间征发更多的士兵,筹集更多的钱粮。

        于是最终战场定在邺城。

        这里额外说一句,很多人不考虑后勤就算了,属于老生常谈,毕竟起点大部分写历史战争的作者也不考虑后勤,但连士气也不考虑就很奇怪了。

        夫战,勇气也。

        没有士气,大头兵们告诉你什么叫一触即溃。

        临朐之战,南燕是进攻方,辎重一丢,慕容超士气清零,单骑出奔,然后将士士气清零,招致大败。

        其实刘裕攻克广固后,南燕大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铁骑仍然众多,但为什么城池一个接一个陷落?人心、士气啊。

        真以为士兵、军官是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啊?

        谁那么贱,非要为你死战?你对我有多少恩义?我们来算算,恩义足够,死战也不是不可以,恩义不够,滚一边去。

        连战连败,还能打得有来有回,荡气回肠,那是扯淡。

        纯粹是小说作者为了提升戏剧性而乱写。

        伱以为是敢“一镇抗天下”的晚唐牙兵啊?

        我在推演中,邺城之战石勒大军就是垂死挣扎,野战一鼓而破的货色,有啥戏剧性?有啥跌宕起伏?

        是不是还要学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在攻晋阳的时候,大纛向前,以至于箭矢落在他脚下?

        有一说一,大纛前出是赵光义的高光时刻,极大提振了士气。

        邺城的结局和广固没有太大区别。

        石勒若退守三台,还能撑几个月,但这和等死无异,他下得了这个决心吗?

        他和慕容超不同。

        慕容超是皇帝,只能死守。

        石勒还有退路,只是一时不甘心罢了,但形势会教他做人,该舍弃还是得舍弃。

        攻敌之必救,越让敌人靠近你的“必救”,就越容易沉不住气。一旦沉不住气,就容易有骚操作。

        石勒完了。

        当然,这只是现在的看法。

        我是现时推演,明天写什么,我一会抽烟时推演下,现在还不知道,只有个大概方向。

        就这么多吧。
如果您觉得《晋末长剑》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34201/34201491/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