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合理战术: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_晋末长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五章 合理战术: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

第(1/3)页

“致人而不致于人!此间道理,虽从军多年之兵家子,亦不能善加领会,时常忘记。”

十月二十五日,杨口大营内,陶侃倒背着双手,花白的胡须在河风中飘飘荡荡。

长史周抚、司马王愆期跟在身后。

今天风有些大,脚下虽然是巨舟大舰,依然不太稳当,不过二人早就习惯了,行走起来如履平地。

“从大略来说,我今已为邵贼所致。”陶侃说道:“襄阳救不救?不救,坐视其吞我精兵强将、名城大邑。救,则彼必然百般阻挠,乃至趁机杀伤。”

王愆期听了有些惊讶,问道:“明公,难道邵贼至今还未攻襄阳?”

陶侃仰首望天道:“纵已围攻,仍未下也。建邺君臣远在数千里之外,不知兵危战凶,致有此事。”

周抚、王愆期相顾无言。

作为幕府长史、司马,他们当然知道陶荆州其实是不愿意守襄阳的。

原因也很简单,多年征战,早就疲敝不堪,且离夏口、江陵太远,不如迁民南下,以实江夏、江陵户口,作长久计。

这就是陶侃事前的想法,奈何朝廷不许,反倒运来大批资粮、器械,严令不许放弃襄阳。

于是乎,他也只能在这个前提下,制定作战计划。简单来说,就是用襄阳消耗敌军的兵力、锐气,现在看来好像不太可能了,陶侃居然二度萌生放弃襄阳的念头。

当然,对陶侃的这种想法,两人意见不一。

周抚觉得可以,不如只派少量兵士监视,一有不对即行南撤,退至东吴故都武昌。

王愆期则觉得应该守,即便当地已经打得民不聊生,快坚持不下去了。

襄阳是江夏、江陵的屏障。襄阳存在着,这两地就能过太平日子,襄阳不存在,两地就要进入战时状态了,日子比较难过。

但他们都不是做决定的人,没用。

“明公,难道邵贼是拿襄阳吊着我大军?”周抚快走两步,跟到陶侃身后,问道。

“未必如此。”陶侃说道:“打仗哪有一定成规?邵贼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一开始就是奔着襄阳来的,只不过襄阳城高池深,守军亦不下万人,难以猝拔罢了。且其兵来去如风,攻城乃最下乘的打法。不如放出去,看看能不能歼敌。”

“致人而不致于人……他若攻城,便致于我。不攻城,则我为其所致。”

“这是大面上的。再说说临阵对敌,此番宋夏便为贼所致。我军长于何处,敌军短于何处,他本是知道的,但利令智昏,兵败身死。”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邵贼尽起大军南下,其实占了天时。”说到这里,陶侃转过身来,看向周抚、王愆期。

周、王二人尽皆苦笑。

这个“天时”说的不仅仅是天气,更多指代建邺的新老交替,人心动荡。

人心一动荡,就有可能有人投敌,比如江夏李氏。

李充的投敌十分麻烦,导致江夏郡城落入贼手。

另外,这两天有谣言传播,说中庐蒯恒接受了邵贼襄阳太守的任命,反了!

如果此事为真,那么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您觉得《晋末长剑》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34201/34201491/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