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补救(下)_晋末长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 补救(下)

第(2/3)页

裒实在喊不出口故只行礼。

毕竟,太子生母还活着呢,只不过在给别人当妻子罢了。

“随我来吧。”石氏轻声说道。

众人依言而行。

司马睿已半倚靠着里侧的厢板坐了起来,气色不算很差,但看得出来没什么精神头。

“太子、琅琊王留下。”说罢,看了看石氏。

石氏会意,领着山宜男、诸葛文彪到外侧等待。

走了几步之后,石氏轻轻拉住诸葛文彪的手。

对这个儿媳,她是真的喜欢。

身材高挑、匀称,比一般的士女都要高一个头,不愧是青徐那片出来的。

美貌、文采并佳,就是性子有些冷,但她儿子也不差,一定可以慢慢好起来、情谊笃深的。将来生个王子,就更完美了。

反观太子妃,成婚这么多年,只生得一女。

太子另有一庶子,却是妾侍所生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想着想着,却感觉手中生出一股力,原来诸葛文彪想挣脱出去。

石氏嗔怪地看了儿媳一眼,松开了。

里间已经传来了说话声——

“战事至此,非山彦林一人之过。”司马睿说道:“朕躺了一下午,也想了一下午,为今之计,只有四个字,‘相忍为国’!”

司马裒、司马冲一副被雷击中的样子。

这不是邵贼挂在嘴边的话么?

相忍为国、夷夏俱安、与时俱进可谓伪梁的基本国策,其中尤以“相忍为国”喊的时间最长。

“渡江之时,朕有‘百六掾’,多为北地士人。中兴之后,北人、吴人已各占一半。”司马睿继续说道:“朕给东宫、琅琊王府选用的属吏,吴人亦不在少数,你二人当体朕意。若想保得江东一隅,便得与吴人相忍为国。”

朝官确实北人、吴人各占一半,但那只是人数而已,两者之间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北人往往身居高位,吴人多为下僚,这便是区别。

再者,一个家族的地位高低,一看门第、二看婚姻,从太子、皇子的婚配情况就能看出很多端倪了。

吴人地位有提高,但还不能与南渡士人分庭抗礼。

“自东吴始,江东豪族便想着割据一隅。昔年若非庐江陈敏实在不像话,人望又太低,兴许早已据建邺自立了。我家这个江山,得来并不容易。朕居中调和,种种苦楚,难以对外言说,也只有石贵嫔可以倾诉一二罢了。”说到这里,司马睿的眼神极为复杂。

有庆幸,有担忧,有愤懑,看向儿子之时,甚至带着几分期望。

他这个主君,做得可不容易啊!

从幕府时代开始,就先天不足,大小事务多由王导一手操持,毕竟当初王家看上他,可不就是因为“谦让冲退”?

可七尺男儿,谁没点脾气?任你如此揉捏,时日久了,心中积累的不满几乎要让他疯狂,乃至不顾一切爆发。

但他不能这么做。

王导虽然擅权,满朝文武官将多出于其门,但终究表面功夫做得不错。

而且他看得出来,王导并无取司马氏而代的野心。

王茂弘其实过得也不舒心。

缝缝补补,将半壁江山勉强捏合在一起,容易吗?

为了讨好吴人,甚至主动学吴语,然后操着一口蹩脚的江东话,为人嘲笑,容易吗?

撮合多桩婚姻,调解南渡士人的矛盾,并代表他们与江东豪族扯皮,容易吗?

推己及人司马睿觉得王导心中肯定也有愤懑。

所以,他不该向王导发火,还是继续扮演好“谦让冲退”的角色吧。

相忍为国么,邵贼二十年前喊出的这句话,越琢磨越有味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您觉得《晋末长剑》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34201/34201491/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