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_文豪197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2章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第(3/3)页

陈荒煤等文艺界的老前辈出席,台下还有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

        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更盛前两届。

        林朝阳的《寄生虫》排名第一,要代表获奖者致辞,他在例行的感谢过后,突然说道:“这是本人第三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肯定,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是最后一届..”

        此话一出,会场内顿时一片哗然。

        不少人早就想到了这一届拿完奖之后,林朝阳在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之路肯定要有点说法,毕竟中国人讲究“事不过三”嘛。

        但谁也没想到,林朝阳竟然会在授奖大会上就这样说了出来。

        众声喧嚷之际,林朝阳面色如常,脸上挂着淡淡微笑,语气诙谐的说道:“拿了三次奖,我估计不少同行心里都在骂我..”

        会场内的喧嚷一时变成了哄笑。

        “我们搞文学评奖,目的有三,一为引导创作方向,二为发掘新人,三为激励创作,都是为了繁荣文学发展与创作。

        我在前面一堵,不知挡了多少人的路..  ”

        林朝阳说的俏皮,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所以啊,以后我的作品就不参评茅盾文学奖了。在此声明,不是有人向我施加压力,也不是对茅盾文学奖看不上了。

        纯粹是我想为茅盾文学奖和国内的文学发展做点贡献。”

        在林朝阳的轻松发言下,会场内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等现场的笑声低了下来之后,林朝阳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一些,正色起来。

        “最后再说一句世俗点的话吧,大家能坐在这里,都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

        这人生的列车啊,有人上,有人下,没人能一直坐下去。

        要到站了,大家不妨早点起身。

        早下车,下一途的风景也许更美。”

        林朝阳最后这番话意味深长,似有所指,会场内的众人几乎在一瞬间便知道他在说什么。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里,大家的发言都是花团锦簇,和光同尘。

        林朝阳最后的这段话尽管很含蓄,不带什么烟火气,但几乎算得上是公开的批评了。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他在说什么,都明白他矛头所指的人是谁。

        现场许多人第一时间将目光对准了台上角落里的一道身影,他们无法得知对方此时的心情,但想必是很精彩的。

        不过大家此刻心中更多的还是佩服,佩服林朝阳今天敢于在这样的场合下公开亮明自己的态度,也佩服他刚才言语间显露的格局。

        因而许多人在看了那道身影之后,眼神并没有驻留,而是又放到了林朝阳身上。

        在他走下台的时候,同行们的眼神聚焦在他身上,汇成一道如有实质的钦佩目光。

        这才是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的获奖者!

        授奖大会结束,林朝阳身边簇拥了一群中青年作家,其中李拓的脸色最为亢奋。

        “朝阳,你可真敢说。”

        众人也是一脸赞同。

        这一届的评奖过程和结果,大家私下早有争议,但再怎么争议也都是私下的。

        在颁奖时这么当着数百位文艺界领导、同仁和记者的面,如此讲出来,绝对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

        而且林朝阳在说那番话之前,恰好又摆明了自己今后不再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立场。

        先做后说,不仅是与对方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确立了自己敢作敢当的影响,令人想不佩服都不行。

        众人夸奖、称赞声不绝,声音并不小,引得不少人侧目。

        其实刚才林朝阳的话也引发了不少人的不满,比如评委会里的一些人、比如文协的一些人,但他们拿林朝阳也没什么办法,人家以后都不参评了,你能怎么样?

        再说了,那么多领导在场都没说什么,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有些人甚至狭隘的猜想,林朝阳可能就是因为以后没办法参评了,所以才会在今天闹这么一出。

        在授奖大会后接受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时,有记者问到了林朝阳在台上最后那番话的指向。

        “文学评奖嘛,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结果已经是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但我们身为创作者,要为后来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林朝阳如此说道。

        授奖次日,林朝阳在发言和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见诸报端,立刻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且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

        尽管林朝阳自始至终没有点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这些话指的是谁。

        而那位老前辈,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是哑巴说黄连,有苦说不出。

        毕竟拿了奖,真要是当面锣对面鼓的吵起来,他的脸丢的更大。

        权衡之下,对方也只能闭口不言。

        隔了两天,小六部口胡同里久违的迎来了寻味斋文化沙龙。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范围内的文学评奖逐渐有滥觞之祸,文协方面专门召开了研究文学评奖改革的会议。

        结果是将现有的各单项文学奖进行合并成为鲁迅文学奖。

        文协的本意是好的,这场会议结束后如全国优秀短篇奖、中篇奖等奖项确实停办了,但因文协领导层突然调整,设立鲁迅文学奖一事却被搁置了。

        自那以后,寻味斋文化沙龙举办的次数也变少了,好在还有庄重文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

        今年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前,李拓找到林朝阳,让他今年无论如何也得请回客。

        燕京的文学界,有奖项却没有寻味斋的宴会,总让人感觉少点什么。

        难得沙龙再开张,第一天依旧是作家们跟文学爱好者们的交流活动,气氛极为热烈。

        到第二天请客吃饭,来的作家不多,算上林朝阳自己才六个人。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本来就少,今年有八组获奖作家已经是破天荒了。

        除了已经去世的《金瓯缺》的作者徐兴业,另外两位获奖的将军肯定是不屑于参加这种活动的。

        之所以是六个人,是因为获奖作品《都市风流》是两人合着的。

        人少了点,但气氛却很和谐。

        五部获奖作品,六位获奖作家,都是四零后、五零后的中青年作家。

        其中合着《都市风流》的孙力和余小惠、《平凡的世界》的陆遥还都是49年出生的,其他人因此戏称三人是“建国派”。

        大家聊的兴起,话题逐渐从文学和创作辐射开来,有人问起了大家奖金都想怎么花。

        前两年物价飞涨,社会人均收入和工资也涨了不少,但茅盾文学奖5000块的奖金对于大家来说依旧不是笔小数目。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要买摩托车的,有说要存起来吃利息的,反正都是生活相关。

        林朝阳笑而不语,大家也没追问他,都知道他不差钱。

        唯独陆遥却说,“我钱已经花光了!”
如果您觉得《文豪1978》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99583/99583146/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