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也许会从这部小说开始_文豪197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20章 也许会从这部小说开始

第(2/3)页

内地读的,跟陶玉书还是校友,二人都毕业于燕京师范大学。

        73年才移居香江,因而对于内地的文学传统格外了解。

        “内地当代文学的创作基石是现实主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作家的一项基本功课。”

        “这一点非常好。以我这个读者的视角来看,里那些有关于殡葬行业的见闻,让人印象尤其深刻,这也是丰富内涵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错。”

        “《入殓师》自出版之后,文学界和读者的评价都很高,侣伦在《素问文学》发文评价:它是生死渡口的一曲安魂乐章。

        我很好奇,中你那些主人公面对离别、死亡的感受,都是靠体验生活得来的吗?”

        林朝阳笑着说:“作家的创作,大多三分真、七分假,完全演绎生活就成了纪实文学。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个人感受和想象去创作,这才是作家这个职业与众不同的地方。”

        访谈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接近尾声时,陶然开着玩笑说:“我听朋友说,你这部在湾岛很受欢迎。”

        “是吗?可没

        在湾岛出版啊。”陶然眨眨眼,“没在湾岛出版,不代表大家看不到嘛。”

        林朝阳了然的笑了笑,《入殓师》的风格沉静内敛、哀而不伤,与现今湾岛正流行的乡土文学的风格在感受上很类似,受到喜欢也很正常。

        陶然又好奇的问:“这部会改编成电影吗?”

        “这也是访谈问题?”林朝阳调侃。

        “算我个人八卦。”

        三个月前《寄生虫》斩获坎城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在香江上映一举轰下3740万港元的票房,打破了香江电影行业文艺片的上映记录,广受欢迎。

        之后在湾岛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上映也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林朝阳的现在是电影改编富矿,所有电影公司都对他的作品垂涎觊觎,可他自家有电影公司,改编这种事根本轮不到别的电影公司插手。

        “以后有机会的话,会改编的。”

        林朝阳的话有些模棱两可,陶然道:“希望早日看到这部被搬上银幕!”

        “谢谢。”

        访谈结束后,林朝阳主动提议请《香江文学》的编辑们吃顿饭。

        在香江,坚持搞纯文学是件辛苦差事,赚钱不多、受众更少,这些人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值得佩服的事。

        吃饭地点选在了太古城的一家餐厅,席间编辑部的两个年轻人对林朝阳很热络,问了不少关于中的细节,一看便是忠实读者。

        刘以鬯喝了些红酒,面色红润,感慨着说:“朝阳,你这部是有功德的!”

        他的意思大家都很理解,在东亚社会,对死亡这件事向来是极其避讳的,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事,也自然变成了禁忌。

        入殓师忌话题,引起了很多读者的生死共感,让死亡这件事在读者心中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包括中对于职业选择的困惑、对职业尊严的维护和亲情关系的处理,都让许多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在香江社会大家都很忌讳从事殡葬行业的仵夫,很多人家有喜事时甚至不愿意让从事这一行的亲属出席。

        但在看完了《入殓师》后,至少在刘以鬯所知的范围内,大家对于从业者们的印象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开始抱有尊重。

        大家听着刘以鬯的话,不由得点头认可。

        陶然说:“香江人对于死亡和殡葬看法的改变,也许会从这部开始。”

        林朝阳谦辞道:“哪有那么大的影响。”

        “潜移默化,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有这么大的影响。  ”陶然笃定道。

        林朝阳笑着摇摇头,没有与他争辩。

        如果是那样的话,当然更好。

        晚上九点多,林朝阳带着几分醉意回家,陶玉书说下午董桥来家里找他。

        “说什么事了吗?”林朝阳问。

        “说香江中文大学想找你。”

        “他们找我能干什么?做演讲?”

        “想给你颁个荣誉博士学位。”

        听着陶玉书的话,林朝阳酒醒了一半。

        “给我颁学位?这是闹哪出儿?我又不是他们学校毕业的。”

        “谁也没规定一定得是本校校友才能获颁荣誉学位啊!”

        陶玉书看起来很高兴,她自小在燕大长大,有严重的学历崇拜和名校情结,香江中文大学想给林朝阳颁学位,她自然高兴。

        “你没给他们学校捐钱吧?”林朝阳脸色怪异的问。

        陶玉书风情万种的白了他一眼,“胡说八道什么呢?”

        夫妻俩这番对话是有说法的。

        86年时,金庸给香江大学捐了800万港元,随后拿到了个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因为捐款在前,拿博士在后,去年这事被香江大学的高级讲师黄康显翻了出来,在《信报》上发表文章将金庸大肆批判了一番。

        黄康显的文章刊出后,金庸气愤异常,委托律师向黄康显发出律师函,提出了要求对方登报道歉、赔偿名誉损失等要求。

        以金庸今时今日在香江商界、文化界的地位,如此大张旗鼓的反驳一个学校讲师的话,多少有些落了下乘。

        关键是黄康显没有虚,在收到金庸的律师函后又在报上有理有据的回怼了金庸一番,闹的老同志灰头土脸。

        金庸一辈子力争当个体面人,没想到临老被人将面皮扯下来揉搓了一番。

        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沦为公众笑柄后,金庸果断选择了沉默。

        最后时间长了,这事也就没人关心了。

        陶玉书一说要香江中文大学要给自己颁个荣誉学位,林朝阳立刻想到了金庸这档事。

        要说体面,他林某人比金庸体面多了,可不想为个荣誉学位闹的灰头土脸。

        “香江的学位那么贵,我才不舍得给你买呢。”陶玉书调侃着说道。

        “你这话小心别叫咱们的股东听到。”

        夫妻俩蛐蛐了两句,林朝阳拿起电话给董桥回了个电话。

        他问起香江中文大学怎么会想着要给他颁荣誉学位时,董桥说:“明天见面说吧。”

        次日上午,林朝阳和董桥在兰芳园约见面,董桥身边还有个斯文的西装男。

        “朝阳,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香江中文大学的校务委员会主席李国能。”

        校务委员会通常由领导、中层干部和学校骨干力量组成,在香江又有不同,经常会有社会贤达参与其中。

        而校委会主席,权力之大更是可以制衡校长。

        李国能出身香江李氏,家世显赫,毕业于牛津大学,回港后成为大律师,今年才到香江中文大学任职。

        林朝阳与李国能握手寒暄后落座。

        说起来,林朝阳跟李家的李兆福也有些交情,而李兆福是李国能最小的叔叔。

        当初林氏影业能顺利收购玉郎机构,李兆福出力不小。

        虽然李兆福现在已经淡出证券行业,但双方偶尔还是会通话。

        不过李家家大业大,兄弟之间不算和睦,尤其李兆福是个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您觉得《文豪1978》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99583/99583146/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