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现金收购_文豪197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7章 现金收购

第(3/3)页

然会为《明报》带来掣肘,便拒绝了。

        87年之后,又陆续有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梅铎(默多克)

        的新闻集团、英国的《镜报》集团等相继表示出收购意愿,但金庸均未接纳。

        明报集团从来不缺好买家,可要找一个让金庸满意的买家却并不容易。

        董桥对林朝阳透露风声,完全是出自金庸的授意,否则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把这种事告诉林朝阳。

        “你想让他们夫妻俩当新老板?”金庸语气轻快的问。

        董桥坦诚道:“林太的为人和手腕在商界有口皆碑,不是报业出身这算个缺憾,不过我看这一年多,玉郎机构那几份刊物倒是经营的不错。”

        金庸没有说话,手指在椅子扶手上轻轻摩挲,面露思索。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那就先吃顿饭,反正还有一个多月时间。”

        下个月是5月,月份并无特别,但《明报》创刊于1969年

        5月,到下月恰好是《明报》创立30周年。

        每年的创刊日,金庸都会举办一场茶话会,在今年的茶话会上,他将会对外宣布退休的消息。

        董桥没再说什么,退出了办公室。

        夜晚的深水湾,远处隐约有海浪声传来,偌大的别墅区灯光稀少,除了道路上的路灯,最闪耀的便是那些豪宅的灯火通明。

        75号别墅上个月刚换了主人,今天晚上突然亮起了灯,人影憧憧,看起来是在搬家。

        “真不再收拾收拾了?”林朝阳问陶玉书。

        “不收拾了。本来就挺好的,这么大的房子随便动一动就是几十上百万,没必要。”

        陶玉书向来心性质朴,不喜华服,深水湾75号的装修保持的很好,只是风格有点旧,但并不影响居住,在她看来这样的气质反而让人更舒服。

        这些天来,别墅经过了简单的修整已经具备了入住条件,今天是家具家电进家门的日子。

        干活有工人,林朝阳夫妻俩不需要操心,便站在阳台上聊天。

        陶玉书问:“你觉得我们有希望拿下明报集团?”

        刚才一见面,林朝阳便对她说了金庸要退休的消息,陶玉书同样很心动,但她却对掌握明报集团没什么信心。

        这几年一直有企业对明报集团感兴趣,各个来头都不小,不管是以林氏的名义还是以玉郎机构的名义,她都不认为会在收购中占据优势。

        “金庸现在年事已高,参与报社管理已经力不从心,这是他要退休的根本原因。

        明报集团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他要为明报集团找个好主人。

        钱和势并不一定是第一位的,能为明报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更重要。

        以前对明报集团有过想法的那些买家看起来都很有来头,但它们有个很致命的问题。

        它们都是大公司、大新闻集团,收购明报集团对他们来说只是业务扩张的需要,明报集团到他们的手里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甚至可能不会受到重视。

        我相信金庸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之前才没有同意。”

        听着林朝阳的分析,陶玉书心中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她又说道:“真要是想收购明报集团,对我们来说还是太吃力了,只能质押股权。”

        前年年末为了收购玉郎机构,林氏影业举债2亿多港元,贷款为期3年,现在只是还完了第一期。

        以林氏影业的实力,要一下子还上这些贷款也不是问题,但陶玉书肯定不会这么做。

        考虑到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如果要收购明报集团,林氏影业账上最多能动用1亿现金。

        玉郎机构去年没分红,账上能动的资金至多不超过1.6亿,加在一起才2.6亿港元。

        距离收购明报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还有很大的差额,要想将这个想法落地只能融资,质押股权贷款是最简便的方法。

        “早知道不买这套房子了!”算了一下账,陶玉书有些懊悔的说道。

        林朝阳笑着说道:“十亿八亿的生意,还差这几千万?”

        他从容说道:“以咱们的实力,要拿下明报集团是有些吃力,但问题不大。不管是林氏还是玉郎机构,都在我们的牢牢掌控之中,质押一部分股权也没关系。”

        “借了钱总要还。”陶玉书说。

        “真要是把明报集团的控制权拿到手,还怕还不上钱吗?”

        陶玉书和林朝阳对视了一眼,对于已经熟悉了资本市场操作的她来说,林朝阳的潜台词并不难理解。

        “那就等见面聊吧。”

        数日后,湾仔。

        湾仔道上车水马龙,建筑鳞次栉比,街道两侧大楼上霓虹闪烁,很符合好莱坞电影中对亚洲城市的刻板印象。

        那一块块看似不起眼的店铺招牌,却藏了不少宝藏,杭州酒家便是其一。

        这家开业时间不长的餐厅经营的是香江为数不多的杭帮菜,虽然门牌看起来不大,但味道却十分正宗。

        陶玉书把请客地点放在这里,是花了心思的,因为金庸就是浙江人。

        “查先生!”

        “林生、林太,好长时间未见了!”

        一见面,双方热络了打了个招呼。

        落座后,点了东坡肉、酒酿丸子、西湖醋鱼等几道杭帮菜的经典菜系,陶玉书笑着说:“这家老板可是地道的杭州人,手艺传家,查先生可以品鉴品鉴。”

        “听林太这么说,我的胃口倒是被吊高了。”金庸笑嗬嗬的说了一句。

        等菜的功夫,三人聊了些家常。

        金庸提到了《入殓师》,“林生新书的稿子我看过了,角度非常清奇啊,文字细腻动人,文中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令人印象深刻。”

        林朝阳客套了两句,顺着这话聊了几句出版事宜。

        上菜后,三人边吃边聊,气氛轻松而愉快。

        “这家杭帮菜的味道确实很地道,难得在香江能吃到这么正宗的杭帮菜。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胃口大不如前。”金庸擦着嘴说道。

        今天这顿饭,请客吃饭不是重点。

        陶玉书笑着说道:“胃口差点没关系,饭店就在这,查先生想吃了随时都可以来。”

        她的话里似乎藏着几分深意。

        “多谢,林太有心了。”金庸依旧笑的慈眉善目。

        打了一句机锋,陶玉书才问道:“听说查先生最近打算退休?””是有这个打算。年纪大了,脑子不灵活了,再占着位子容易连累公司。

        家里子女没有一个想接班,公司内部也没有太合适的人选。“金庸坦率的说道。

        陶玉书见状也直截了当的问:“如果由玉郎机构来收购明报集团,查先生觉得怎么样?”

        金庸面露沉吟,陶玉书不疾不徐的说:“我们打算以明报集团现有净利润10倍的价格现金收购查先生手中的股权。”

        1988年,明报集团年盈利达到了6500万港元,10倍价格便是6.5亿港元。

        明报集团股东有两人,多年以来从未变过,一个人是金庸的老同学、老搭档沉宝新,握有20%的股权。

        金庸本人则握有明报集团80%的股权,按照陶玉书的报价,这笔交易的规模将达到惊人的5.2亿港元。
如果您觉得《文豪1978》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99583/99583146/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