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_文豪197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

第(2/3)页

终募集到的善款总额达到了1亿零80万港元,打破了香江慈善活动募捐的最高记录。

        这场香江演艺界规模空前的文艺大汇演,也创造了恐怖的收视率丶收听率。

        平日里为争夺用户竞争得头破血流的无线电视台丶亚洲电视台丶香江电台丶香江商业电台罕见的放下成见,合作转播了这场演出。

        第二天一早,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不出意料的被「忘我大汇演」所占据香江的民众已经不记得这已经是一周时间里,他们被多少次有关于内地水灾和慈善募捐的新闻洗礼了。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们捐款的热情确实被带动了起来。

        短短一周时间里,香江社会各界为HD水灾捐款6.8亿港元。

        对于一座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城市而言,这个数字是十分夸张的。

        在香江社会为HD水灾而牵肠挂肚的时候,国际社会上也有不少国家和机构响应了中国ZF的呼吁,伸出援手。

        古B捐赠1700万美元(物资)丶巴JS坦捐赠155万美元丶科威T捐赠100万美元丶乌兹别K捐赠97万美元丶乌干D捐赠90万美元-——

        香江社会的捐款数字,超越了国际上许多国家对HD水灾的捐助之和。

        这一天,林朝阳有些忙碌。

        一转眼他已经回香江一个多星期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为HD水灾的宣传和募捐工作上,都忘了美国那边还有个专栏。

        6月的最后一周,《纽约客》发表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馈赠》。

        《纽约客》总编罗伯特·戈特利布专门为林朝阳的专栏写了个编者按,

        他在其中这样写道:

        「林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从诞生起,就包含了当地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基因,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的横截面。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我相信读者们在读过文章之后会赞同的我观点。」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称赞是他的个人看法,但在  杂志上市之后,也获得了许多美国知识分子的认可。

        一篇《自然的馈赠》,表面上讲述的是饮食文化,实际讲的却是生活态度丶社会变迁丶历史发展,意涵之丰富丶境界之高远,令这些美国知识分子大开眼界。

        这些人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将饮食与文化丶历史丶地理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完全有别于普通美食品鉴的文章。

        《自然的馈赠》发表之后,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除了口碑上的胜利,这篇文章也让《纽约客》的销量有了些许起色。

        进入八十年代,纸媒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即便辉煌如《纽约客》也不得不面对销量下滑和读者厌倦导致的口碑下滑。

        前一代总编威廉·肖恩执掌《纽约客》几十年,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罗伯特·戈特利布接任总编,既要维持《纽约客》原有的风格,又要完成老板的盈利要求,还要满足读者对于新鲜感的追求。

        数年以来如履薄冰,为林朝阳开设专栏,这个决定对他和《纽约客》来说可谓大胆至极。

        作为一份面向西方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读物,《纽约客》自有其调性,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文章质量很有信心,但他却不敢保证这种风格的文章一定会受到读者的认可。

        事实证明,罗伯特·戈特利布赌对了。

        《纽约客》杂志的巅峰时期在六七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文化实力独步全球,杂志销量一度达到了150万份。

        但在八十年代之后,杂志的销量却一直在走下坡。

        这两年在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带领下,  杂志的销量好不容易平稳下来,

        固定在每期百万份左右,但也仅此而已,一直没有更大的起色。

        在6月的前三期,《纽约客》的平均销量稳定在了96.3万份。

        而刊载《自然的馈赠》的6月最后一期,《纽约客》卖了98.8万份。

        别小看销量这2.5万份的销量差距,《纽约客》的读者群体多数是以年度进行订阅,这部分读者占据了杂志销量的半壁江山。

        销量的起伏只有每年的续订期才会看出来,平时是不会有太大变动的。

        以剩下的一半销量作为基数再看这2.5万份的增量,就相当可观了。

        最近几年,《纽约客》的销量维持在一个非常平稳的水平线上,每期的销量上下浮动不会超过8万份。

        2.5万份的销量增长,不是什么创纪录的成绩,而且谁也无法证明这些增加的销量就是因为《自然的馈赠》带来的。

        但这个销量增长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为林朝阳开设专栏这个决定看起来是正确的。

        等到7月第一周,新一期的《纽约客》杂志上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食的故事》如期发表。

        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在关注着这期杂志的读者反馈和销量。

        上周专栏刚开设还看不出来,新的一周读者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好评反馈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周,《纽约客》的销量再次涨了1.9万份,达到了100.7万份,《纽约客》杂志上次出现这个销量已经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连续两  期刊物销量上涨,并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发表之后,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确定,这就是新专栏带来的变化。

        看到这样的变化,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他甚至开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才发表了两篇,尚未形成影响力。

        随着读者的好评和反馈越来越多,罗伯特·戈特利布越来越期待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篇文章《转化的灵感》发表之前,麦格拉思联系到了林朝阳,先将  杂志的销量涨幅和一些读者反馈告诉了林朝阳。

        「听起来真是个好消息!」林朝阳语气轻松的说。

        「当然,现在我们都在期待你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林,你稿子写的怎么样了?」

        林朝阳离开美国之前,交给了杂志社5篇稿子,如今远隔重洋,为了保险起见,麦格拉思提前两周就催上了稿。

        「别担心,我回来之后又写了两篇,用传真还是我在电话里念,你们记录?」

        电话传文,在网际网路大范围流行开之前是很多杂志社的常规操作,一般用于作家不在本地,情况又比较紧急的时候。

        越洋电话价格昂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您觉得《文豪1978》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99583/99583146/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