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首部科幻片_华娱从2004开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0章 首部科幻片

第(3/3)页

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一举打破了由中影公司“统购包销”的发行模式,允许制片厂向各省市的发行公司直接销售影片。

    由此迈出了开放全国市场的第一步。

    从1994年8月起,中影公司每年以票房分账方式进口“十部大片”,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看好此举,认为它只能使苦苦挣扎的民族电影雪上加霜,但事实证明这是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和趋势的产物。

    因为从1994年至2008年10月,中国市场过亿票房的30部影片中,分账影片是14部,国产大片占16部。

    这说明分账影片没有让国产片消亡,反而激活了低迷的市场,让人看到电影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并且,分账影片也迫使体制落后、投入严重不足、陋习丛生的国有制片厂进行壮士断臂式的改革。

    在这一阶段,传统电影迎来了最后的辉煌,华夏电影也完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艰难蜕变。

    国内对电影能够承担的角色,对电影本质特征的认定,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即,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在此之前,国内的电影模式其实理论上是可行的。

    只是执行这套理论的是人,也就慢慢的腐朽了。

    诸多电影人捧着金饭碗,不用担心市场买不买账,也不用担心末位淘汰,滋生了许多虚有其表的蛀虫。

    可以说,电影票房的低迷,以至于县市影院难以生存,纷纷改成其它娱乐场所另谋生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许多电影人制作出来的电影不好看。

    而不好看的原因,便是“日子太安逸了”。

    于是,到了2002年,电影领域院线改革。

    除了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外,影视总局以政令的形式,规定各省市相关机构必须在2002年6月1日之前组建院线,面向全国,实行发行、放映领域的资源重组。

    这样一来,就把影院作为经营主体从原先隶属的电影公司中剥离出来,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了发行层次,降低了发行成本,从而能够让利到制片方和影院。

    另外,主管部门允许社会、个人、外资资本进入电影制作与发行放映领域。

    以前可不是谁都能够拍电影的,它有门槛,而且这个门槛还挺高,只有在册的国有制片厂才有摄制影片的权利,拍摄多少部也有指标。

    随着以多种所有制的平等竞争为特点的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拍电影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

    这一举措立竿见影,2003年拍摄的197部影片中,民营公司制作的就达60部。

    换言之,王树若是重生到2002年以前,抛开年龄不谈,就凭他农村出来的野路子,在没有编制的前提下,可不是想拍电影就能拍电影的。

    他,没那个资格。

    如今,随着院线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使得电影无论是卖片还是进入院线的票房成绩全都靠本事吃饭。

    许多老一辈的电影人,反对的声音愈发强烈。

    这是因为,在此之前,许多混子捧的是金饭碗,随便混也能有稳当的地位和饭吃。

    现在,电影能不能去到电影节或者去到电影节卖片,亦或是进入电影院赚取票房,全看影片的质量。

    而这便是要了他们的老命。

    拍艺术片,其作品连去电影节的资格都难以拿到,更别说卖片了。

    就算去到电影节,影片也卖不出去。

    拍院线电影,票房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此番之下,暴露了许多人的真实水平。

    地位利益,随之不稳。

    “这样吗?”陈葶闻言恍然,笑着说道,“所以,说《时空恋旅人》是国内首部商业片,这话没有说错咯?”

    “如果不细究的话,确实能这么说。”张一谋笑呵呵的接话。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拍一部科幻片?”陈葶来了兴致,转而问。

    “我吗?”张一谋闻言一愣,随后轻声道,“虽然我并不擅长执导科幻片,但.如果能有优秀的本子,或许会尝试。”

    (本章完)
如果您觉得《华娱从2004开始》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支持作者!

https://m.123vvxw.cc/html/62022/62022017/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